当前位置:首页  >  国际消费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16年“3·15”主题为“新消费我做主”, 家用电子电器类、服装鞋帽类等居投诉量前五位

发布时间:2016-03-15




 

  2016年3月10日   来源: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黄启兵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日常消费中消费者应注意保护个人的消费权益(图/东方IC)

年年“3·15”,岁岁有变化。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之际,各种各样的消费问题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2016年的主题为“新消费我做主”。那么,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是否真的能做到我的消费我话事呢?

如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崛起,消费市场也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网购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已经渗透到国人热门购买的产品和各种潮流购买行为当中;至于手机等老问题,仍然像“牛皮癣”一样,十多年来顽固难治。作为一名消费者,在不断变化的市场消费环境中,要学会擦亮自己的双眼,用正规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消费权益。

1手机问题堪称“牛皮癣”

历年以来,手机问题堪称顽固的“牛皮癣”。根据2016年1月份中消协发布的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在全年各地63.9万件消费者投诉中,家用电器类产品的投诉占商品类投诉榜首,而以手机为代表的通讯类产品的投诉更是重中之重。2015年全国工商机关一共受理了手机投诉12.28万件,连续七年位居商品类投诉的榜首。

1、质量问题

手机死机、屏幕问题等质量问题,一直是手机的“顽疾”。在央视今年“3·15”互动平台中,消费者对于手机质量方面的投诉就居高不下。比如北京的樊先生2014年12月购买的两部大可乐3手机,所谓的“蓝宝石屏”根本不像厂家宣称的坚硬、耐磨,而是已经出现了裂痕,另外手机耗电也非常快。而记者了解到,大可乐手机目前基本上已经处于停滞状态,部分创始人都已经离职,这也给消费者维权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消费预警

由于技术、设计、材质、工艺等诸多因素,手机质量问题非常难以避免,可以说,几乎每一个手机厂商和型号都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消费者一方面要选择口碑较好、服务较好的知名大品牌,尽量选择出货量大、厂家重点支持的“街机”;另一方面购机时也要仔细甄别手机的做工等各方面因素,有问题及时找售后服务渠道或者当地消委会协调处理。

2、垃圾软件

手机预装垃圾软件不仅给消费者使用带来麻烦,严重者还会在后台偷流量、偷发短信造成话费损失。企鹅智酷针对手机预装垃圾软件的调查显示,86.3%的用户表示自己遭遇手机预装垃圾软件的烦恼,尤其是国产品牌手机问题更多。而造成预装垃圾软件的原因比较多,主要原因还是利益驱使。有的是厂家与软件商有合作分成,有的可能不是厂家行为,而是销售商、代理商的行为。但无论何种行为,工信部方面已经制定了“手机预装软件可以删除”的相关条例,消费者不需要的垃圾软件应当彻底删除。

消费预警

消费者在购机时,需要开机查看里面的初始软件,一些不明来路的软件可能就是垃圾软件。不需要应当立即删除,而如果厂家设置为不能删除,应当找回售后部门将软件删除。目前,在工信部的管理条例下,正规品牌的手机绝大多数都可以删除不需要的软件。

3、假冒伪劣

有的品牌手机出现的投诉,有可能来自于假冒伪劣的“山寨版”。以小米为例,最近一两年小米方面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在深圳等地查获了大量的假冒小米手机。很多“小米直营店”、“小米专卖店”其实都是未经官方授权许可的“假小米店”,官方渠道只有“小米之家”和官方网站。类似的还有苹果,很多销售网点打着苹果的标志和旗号,实际很可能并非苹果授权的代理商,而苹果自己的直营店,只在一二线城市开出,广州的苹果店也只是在今年1月底刚刚开出了第一家。

消费提醒

正牌产品从外包装到硬件,再到软件操作系统,都有严格要求,而假冒伪劣产品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很多山寨版做工粗糙,仅仅从包装上的粗劣程度就能看出。更高级的方式,可以判断屏幕、内部是否有恶意软件。

如果还不能鉴别,可以通过手机内置的IMEI串码,找官方渠道鉴定。而手机“跑分”等技术参数,也可以作为测试指标,假冒伪劣产品基本上跑分达不到正规产品的水准。

阅读提点

3月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639324件,解决545727件,投诉解决率85.36%,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4669万元。

639324件投诉中,商品类投诉为309091件,占总投诉比重为48.34%,比2014年下降5.72个百分点;服务类投诉为187613件,占总投诉比重为29.34%,比2014年上升0.62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在总投诉中,商品类投诉多于服务类投诉,但商品类投诉占比呈现下降趋势,服务类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2014年相比,商品大类投诉中,家用电子电器类、服装鞋帽类、交通工具类、日用商品类和房屋建材类投诉量仍居前五位。除交通工具类投诉上升了1.08%外,其他商品类投诉均有所下降。

2电商问题逐年上升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1月份发布的2015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的分析,显示电商购物和电视购物问题越来越多。以网络购物、电视购物为代表的远程购物投诉量在服务投诉中依然遥遥领先。主要问题:一是商品质量不合格和假冒的现象比较严重;二是七天无理由退货难落实;三是消费者个人信息遭泄露;四是网上支付安全难保障。

尤其是国人越来越热衷的“跨境购”、微商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1、“跨境购”问题多多

如今国人热衷于各种“跨境购”、“海外购”,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些远程购物往往出现质量存在问题、国内外型号不符。更严重的是,目前很多海外代购等已经出现了假货现象。去年多家媒体广泛报道,韩国首尔出现的被国人追捧的马油化妆品,市场售价仅为正规售价的五分之一,而韩国记者核实之后发现,这些商品均为假货,并且专门针对前去韩国购物的中国消费者。

此外,跨境商品目前的售后服务总体上并不完善,保修、退换货等问题非常突出。一旦出现消费争议,由于语言障碍、法律差异、司法管辖等问题,投诉无门。据悉,中消协正在探索建立跨境、跨地区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推动搭建区域性消费纠纷合作平台。

消费提醒

目前正规电商都有比较明确的“海外购”渠道,消费者切记贪图便宜购买来路不明的各种代购品。而出国购物的时候,选择正规购物网店,警惕导游带领、熟人带队等消费方式,购物时也要现场仔细鉴别,对于不确信真假的商品不要购买。

2、网购遇假

而在实际网购中,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字对比各种遇到的假货、欺诈问题,可能只算是“冰山一角”。在央视的公开报道中,包括京东、唯品会等知名电商,也存在售假的嫌疑。

企鹅智酷发布的《网上3·15:中国网民“被骗”报告》显示,在10万名参与调查的消费者中,从未遭遇过假货和欺诈的用户,占比仅有8.6%;而56.3%的消费者在遭遇欺诈和假货后选择了“不投诉,忍了”,主要原因就是投诉和问责渠道比较困难。此外,网络购物的“七天无理由退款”中,七成用户退换货非常不顺利,能够顺利完成的只有28.5%。

消费提醒

出现售假嫌疑的,大多数都是电商平台上面的第三方品牌店居多,选择商户的时候注意辨别。尽可能选择信誉度较高的商户,而电商自营平台相对问题会小些。

3、微商问题泛起

最近一两年,微信朋友圈里兴起的“微商”开始也成为投诉热点。大部分微商是个人对个人交易,有的电商还号召全员“微商”,员工自己可以在微信朋友圈里卖东西。微商纳入监管的时间并不长,问题开始越来越多。主要原因就是微商虚假宣传多,缺乏信用保证体系,维权较难。

消费提醒

微商其实就是个“杀熟”的销售模式。信不过最好连看都不要看。

3服装类投诉名列前茅

在具体商品投诉中,服装类投诉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各地消委会发布的各种报告中,服饰类商品的问题仍然较多。就在3月初,广州市消委会发布了“针织内衣(含文胸)商品比较试验”结果,37家企业生产的60批次样品中,包括针织内衣、针织内裤、文胸等,有7批次样品分别存在PH值、耐汗渍色牢度、纤维含量等指标不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浪莎、北极绒等知名品牌的样品,分别存在色牢度不合格和pH值不符合标准等问题。

结果还显示,实体店购买的样品,合格率优于电商平台的样品。

消费提醒

普通消费者对于pH值、耐汗渍色牢度、耐水色牢度、耐摩擦色牢度、纤维含量和标识等指标,很难做非常专业的测试。尽量选择信誉度较高的品牌产品。同时及时关注各地消费者协会的质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