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势产品

金昌市农业科技创新之路管窥

发布时间:2017-08-08



  制种玉米、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鼓起了农民腰包。

  垄作沟灌、膜下滴灌、园区现代农业正破解金昌农业用水之困局。

  去年,全市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6%,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一项项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正撬开农业增效之门。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金昌调研时指出,金昌是全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2月29日,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张令平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金昌人多地少水少,不能再扩大种植面积,只能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位产出效益。因此,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大力挖掘农业增收潜力。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多年以前,回放金昌市农业科技走过的创新之路。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就看示范户。

  科技入户开启土地神奇之门

  春节过后,走进永昌县六坝乡高效设施农业示范点,只见200多座日光温室整齐地排开,大棚外寒风习习,大棚内暖意融融。鲜嫩的辣椒挂在枝头,海量辣椒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正帮着农民采摘辣椒。

  永昌县六坝乡是金昌市辣椒种植基地,生产的陇椒畅销省内外,育苗和收购任务主要由海量育苗专业合作社来承担。该合作社负责人杨国寿说,“去年,我们一共培育了100万株幼苗,这些辣椒苗扣棚开始,陆续发到了各个农户家进行大棚定植。农民只负责种,其他有关科技方面的事情都有我们专业合作社完成。现在,马上到了春种时节,每一个标准棚辣椒产量能达到六七千斤,纯收入将达到近3万元。”

  现在,在六坝农业产业园区,还有许多六坝乡以外来的农民,也在这儿种植辣椒大棚。是科技推广创新机制,使六坝乡的辣椒产业从刚起步时的几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全市陇椒产业主要基地。六坝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关礼龙说。

  然而,在六坝乡辣椒种植刚开始推广时,是在七坝村几户示范户的带动下,逐渐在全乡形成燎原之势的。科技入户的方式就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就看示范户。当年在六坝乡推广辣椒种植的原七坝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成如是说。

  和六坝乡的辣椒推广一样,金昌市农业上的许多新科技都是这样推广起来的。

  据市农牧局负责人介绍,近30年来,金昌市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经历了3次大规模更换,对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推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尤其从2002年以来,在“种子工程”项目的推动下,引进筛选推广了宁春4号小麦、甘啤系列啤酒大麦、新黑田五寸参胡萝卜、“美国红”干红辣椒、“陇椒系列”温室辣椒、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为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品种资源。

  许多引进的优良品种在种植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退化现象。近两年,市农业部门不断引进新品种,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金昌市大宗农产品的接班换代品种。全市主要农作物主体品种保证了优质、高产、高效和适销对路。近10年,全市小麦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啤酒大麦35万亩左右,蔬菜15万亩左右,玉米10万亩左右。农作物种植结构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之下,实现了多元化结构的平衡发展。

  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在不断引进新品种的同时,优势产品逐渐向优势产区集中。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建立起专业乡、专业村,以此带动特色主导产业发展。

  “全国啤麦甘肃最好,甘肃啤麦永昌最好,永昌啤麦东寨最好。经过多年不断引进新品种,东寨啤麦已成为全市农业最大的亮点,成为东寨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东寨镇镇长薛忠来说,目前,全市的优质啤酒大麦、无公害蔬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作物的快速发展,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亮点。全市优质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稳中有增。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东寨、六坝的啤酒大麦,城关、焦家庄的高原夏菜,西河的戈壁食用菌,清河的小麦、玉米,双湾的红辣椒、食葵等地域特色显明的优势产区。

  园区为点,辐射农户,形成科技推广的星火燎原之势。近10年来全市累计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点)100多个,年示范面积30万亩,引进示范粮、油、药、花卉、蔬菜等作物新品种420多个,推动了高产、优质品种的推广和更新换代。

  不光引进新品种,更要推广科学种植技术。今年春节期间,双湾镇许家沟村的秸秆反应堆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受到市民的青睐,和正常种植的反季节蔬菜相比,该项技术种植的蔬菜没有农药残留,是按标准化规程生产的无公害绿色蔬菜。

  目前,全市开展推广了农作物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食用菌反季节生产技术、辣椒高垄覆膜栽培技术、两茬田种植技术、冬小麦种植技术、玉米全膜沟播技术、麦类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新技术30多项,为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特别是随着“沃土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的实施,农技部门通过对土壤养分的测定,明确了不同区域、不同耕地类型土壤养分的丰缺,并根据作物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制定施肥方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金昌市每年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2万亩,亩节本增效60元以上。“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对多项单项技术进行集成配套推广,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引智、借智、合力

  院地合作开阔农业发展视野

  当年,曾有一则新闻轰动全市,省农科院的专家杨永岗获得金昌科技进步奖,这是外来人员首次在金昌获得科技进步奖。

  谁对金昌做贡献,就奖励谁。金昌市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移民城市特有的包容和大度。杨永岗是位技术人员,他的工作单位是省农科院蔬菜所,但他却被授予金昌市“科技功臣”称号,还被选为永昌县政协常委。

  几年前,永昌县市场上的菜大多从武威运来,农户种的菜大多是自家吃的。如今,总人口20多万的永昌县,约10万农民种植商品菜,人均从种菜上能挣1200元。

  借智生财,省农科院和永昌县进行了院地合作。永昌县投入200多万元技术合作经费,省农科院派出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双方的合作如今结出了硕果:年产值过亿元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冷凉灌区兴起了蘑菇产业,啤酒大麦名声在全国响起……

  双方的合作始于1999年,当时,省农科院与永昌县签订院地合作协议,农科院蔬菜所的技术人员,教永昌农户建日光温室,种胡萝卜、菜花、西瓜等等。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永昌蔬菜品质非常好。当农科院人员在北京展示永昌蔬菜时,永昌蔬菜一下出了名,被国家授予了绿色蔬菜标志。而永昌县的人当时还不知道,本县的蔬菜在全国出了名。

  蔬菜出了名,产业自然就火起来。很快,永昌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形成年产值上亿元的高原无公害蔬菜产业。

  有了挣钱的产业,省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也成了农民的“宝贝”。负责蘑菇技术的任爱民,被农民叫作“我们的财神爷”。省农科院负责人郭晓冬说,技术人员苦一点,一年有240多天待在永昌的田间地头。但是在当地的成就感和被人欢迎的那种程度,就把受的苦弥补了。她笑着说,永昌县的领导每次见到省农科院的领导,必然要唠叨一句话,“技术人员回兰州时,你们最好别安排工作,让好好休息休息”。

  和省农科院的合作是金昌市院地合作的成功范例。目前,市上和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签订农业科技院地合作协议,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农业科技院地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农业科技项目合作为基础,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了优质啤酒大麦丰产栽培、高原无公害蔬菜、现代肉羊繁育改良、食用菌、中药材和鲜食葡萄种植技术、农牧业新品种实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以及农产品加工等诸多合作项目,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实施农业科技院(校)地合作项目38项。

  院地广泛合作,开阔了金昌农业视野,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金昌有着发展畜牧业的传统,但大多品种老化,效益不高。当新西兰的96只肉羊乘着飞机落户永昌,掀开了永昌县肉羊改良革命。目前,已引进国外肉用种羊4个品种共200只,在永昌肉用种羊场培育后为农民累计发放种公羊1500多只,建成581个种公羊站(点),全市规模养殖户达到2.2万户,标准化养殖小区及养殖场达113个;引进优质高产成年奶牛200头,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1个,养殖成为了金昌农民继种地以来,又一经济来源支柱。

  浇水种地,春种秋收,这是原来农民传统种植模式。教给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院地合作后,在专家的指导下,标准化生产、新技术种植成了农民的“新课程”,拿惯了铁锹的手,又拿起纸笔,农民们坐在课堂上,听起了专家的讲解。食用菌生产、二氧化碳气肥、嫁接育苗、辣椒疫病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源源不断地输进了农民的大脑,应用到广阔的田野。农业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优质小麦、啤酒大麦、蔬菜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95%和100%。胡萝卜、西芹、花椰菜、食葵、鲜食葡萄等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西芹、胡萝卜、花椰菜、辣椒、双孢蘑菇等14个产品获得国家绿色认证;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取得认证。

  不求我有,但求我用。在外来专家的指导下,双丰辣业、金川农产品天然有限公司、源达农副果品有限公司、春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借智生财”。

  ——双丰辣业和青岛大学天然色素研究所合作的120吨辣椒红色素加工扩建项目,成功引进了辣椒红色素溶剂提取法生产技术,提高了辣椒加工技术,增加了资源转化量,提升了辣椒产业的主导地位。

  ——金川区农产品天然有限责任公司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的鲜食玉米加工项目,通过双方努力,建成保鲜恒温库和净菜加工车间,储藏能力达到2500吨,年加工蔬菜4000吨,为农产品的储藏、销售、保值增值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带动农户种植鲜食玉米2000亩。

  ——金昌市源达农副果品有限责任公司与甘肃省轻工业研究院合作的果蔬粉技改项目,引进先进的果蔬粉生产喷雾干法,采用酶化技术和非浓缩技术,大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带动1600多农户发展果蔬产业。

  补网、接线、聚人

  连接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虽说经历了春种时的低温和灌浆时的持续高温,可去年的收成却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永昌县东寨镇上四坝村农民孙志玉说起去年的收成笑意盈盈。去年他家的40多亩地种上了县农技部门推广的甘啤7号新品种,并采用了垄作沟灌节水技术,平均亩产达到1100多斤,比其他农户种植的甘啤4号增产10%以上,而且品级也提升了不少。

  去年春播期间持续低温,影响了夏粮作物的出苗,不少农民将增产增收的希望寄托在科技上。金昌市各级农技部门以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服务。截至目前,市农牧部门共组织专家和市、县(区)、乡(镇)农技人员3000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和明白纸10万多份(册),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各级农技人员围绕制约金昌市农业生产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积极开展科技试验示范。市、县区农技部门在全市设立了31个农业科技示范点,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36个,落实试验示范面积8000多亩,辐射带动示范推广面积30多万亩。据统计,目前全市良种覆盖面积已达99.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95%。其中,永昌县农技部门引进推广的甘啤7号新品种,除具有抗旱性强、耐盐碱、抗倒伏、抗条纹病及根腐病特点外,平均亩产可达到570公斤以上,较甘啤4号增产近10%。

  一段时间,金昌市农村基层科技力量不足与科技服务“缺位”,成为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农民十分缺乏有效的科技指导,直接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而原有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已是“线断、网破、人散”,大量的科技人员养在机关,农业科研成果远离农民,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送到农户家。金昌市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带技术、带资金、带项目,加快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促进科技与经济、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有机结合,努力构建农村科技服务新机制。

  冬天,永昌县六坝乡七坝村日光温室。科技特派员高威正为农民推广日光温室反季节辣椒病虫害防治及新技术。他为七坝村引进陇椒4号、陇椒6号,为农民举办辣椒种植培训班。现在,七坝村的农民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反季节辣椒成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自金昌市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后,共有68人(次)科技特派员长期守护在农民的田间地头,为农民送去致富“法宝”。

  科技特派员下村后,从优化布局、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上下功夫,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焦家庄乡南沿沟村科技特派员任爱民副研究员,是省农科院蔬菜所驻永昌食用菌工作站负责人,他主持实施了《高原双孢菇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与示范推广》,解决了食用菌棚重茬栽培的问题,并在全县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25场(次),为周边乡镇指导食用菌栽培。科技特派员们在对驻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向农民宣传科普知识,传授农业种养新技术,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通过科技特派员的传、帮、带,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有了显著提高,增强了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明年,市科技局决定将项目40%的资金用于科技特派员,进一步提升科技特派员在帮助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飞鸽”牌变成“永久”牌。科技人员下沉,送下去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民自己的科技队伍,带出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

  提起科技栽培的重要性,双湾镇许家沟村村民王义梅深有体会。原来,许家沟村没人种葡萄,因为葡萄两年后才挂果,头两年没收入。王义梅向农业科技人员请教后,在葡萄苗下的垄沟里套种草莓,没想到这一试获得成功。当年草莓丰收了,葡萄的空缺草莓补,王义梅的大棚里有了收获。

  第二年,王义梅更加精心地侍弄葡萄,严格按照书上教的方法进行剪枝、施肥,一天到晚都呆在棚里,观察葡萄的长势,研究葡萄的生长规律……人努力,地不亏人,王义梅的葡萄整整比别人家早挂果了一年。

  王义梅成了种葡萄的“土专家”,许多人都慕名向她请教。陈家沟村的杨积能栽植的葡萄迟迟不挂果,便请王义梅到自家大棚里诊断,教授葡萄管理知识。当年,杨积能的葡萄大棚收入过万元。现在,区上定期不定期组织农业科技培训,王义梅每次都积极参加。“最近的学习培训,让我又掌握了许多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无公害生产的新知识。”王义梅说。

  从不懂技术到学技术,再到新技术应用积极分子,王义梅的生活发生了很大转变。现在,村民们见了她都改口叫“田秀才”。王义梅说她很喜欢这个新身份,这让她很有成就感。

  使人人都成种田专家,个个都是生产能手,是金川区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之一。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培训,不仅使科技种田的认识深入人心,更造就了一大批技术型农民。围绕农业科技培训,培育造就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每年,全市都要从科研院所邀请专家举办农民科技培训班、开展科技讲座、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等方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科技培训,累计举办培训30多场(次),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2000多户。通过“手把手、面对面”的技术指导,科技示范户的科技素质明显得到提高。示范户带动辐射户,辐射户影响一般户,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形成了科技种田、科学养殖的良好局面,改变了过去农业生产疏于管理、粗放经营的观念,提高了农民自觉运用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

  补网、接线、聚人。全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已建立完善了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培养懂技术、留得住的科技示范户为核心,突出主要作物、主导品种,通过田间示范,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的推广服务方式,实现了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产中服务到提供产业技术、综合信息、优质农资、产品销售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全方位服务,真正做到了“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目前,全市220多名农、牧专业技术人员和5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为广大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在刚刚结束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应华指出,以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为抓手,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工需求,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年内要完成4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每个农民要掌握1—2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